介绍:
甜醅,是青海汉、藏、回、土、撒拉等族人民喜欢的一种传统甜食。甜溢酒香,味美可口,多以玉麦(即莜麦)、青稞之类为原料。原料易得,酿造方便,既可调节饮食,又可以供宾客,颇为群众喜爱。有句民谚说:
介绍:
青海人煮大块羊肉堪称一绝。熟嫩,好嚼,油而不腻,作料不多,香味十足。家中逢有喜事和有贵客登门,主人必以大块肉款待,透示着对客人的敬重。
做法:
先将羊肉(带骨)剁成拳头般大,丢进凉水锅,
介绍:
“拉条”也叫“拉面”、“扯面”。拉条在青海是各族人民待客面食中的一种。接待亲朋好友吃一顿拉条,配上较为丰盛的调味菜肴,表示对客人的十分的尊重。
做法:
青海的回、汉人民在制作拉条时,和面
制作材料:
荠菜300克,猪五花肉500克,荸荠250克,炒糯米花粉250克,熟火腿、水发玉兰片各15克,虾米25克,水发香菇10克,鸡蛋3个,葱末、姜末各5克,酱油15克,精盐6.5克,湿淀粉25
制作材料:
面粉1000克,酵面400克,姜末50克,精盐30克,食碱50克,菜籽油2500克(约耗500克)。
介绍:
安徽巢湖地区每年在新春佳节期间都要扎彩球,耍狮子,庆祝五谷丰登。当地群众
制作材料:
面粉1000克,白糖300克,桂花20克,芝麻100克,核桃仁、青梅各25克,小苏打粉适量,芝麻油25克,花生油2500克(约耗350克)。
介绍:
自古至今用“一品”命名的菜点许多
制作材料:
肉馅500克,面粉1000克,发面少许,葱花500克,黄酱50克,精盐25克,芝麻油100克,花椒、姜、食碱各适量,植物油1000克(约耗200克)。
介绍:
此火烧是老北京人最喜欢
制作材料:
面粉500克,红糖60克,小苏打5克,植物油1500克,水250克。
介绍:
北京清真著名小吃。品种除此之外,还有三股麻花、绳子头、大麻花、果料麻花、芝麻麻花、芙蓉麻花等,其制作方法
做法:
羊筋是羊蹄的韧带。
青海的羊筋在宰杀季节,经过剔取、拉直、阴干,扎成小把,可长期保存,久藏不坏。用羊筋做的菜肴品种很多,是青海回、汉族筵席中最常见也是很有声誉的地方菜之一。由于羊筋是胶质组
介绍:
青海高原盛产发菜。发菜细如丝,柔如棉。此菜是西宁的特色名菜。
做法:
将鸡蛋清和鸡蛋黄分离,搅均蛋清,加入盐、姜、花椒粉等佐料,作为衬底;
后在蛋清上面放发菜,上笼蒸片刻,待蛋白和发菜
做法:
尕面片是青海人面食中最普遍而又很独特的家常饭。这种面片不是用擀面杖擀出来的,而是用手揪出来的。尕面片,又叫面片子。将揉好的软面先切成粗条,叫“面基基”。然后用潮毛巾盖上片刻(此时称“回面”)
介绍:
清蒸牛蹄筋是青海回族人民筵席中常见的地方特色菜肴之一,在清真饭馆里被列为地方风味菜。此菜淡嫩不腻,质地犹如海参,颇有高原乡土味,在内地很难吃到它。
做法:
俗话说:“牛蹄筋,味道赛过鲜海
介绍:
爆焖羊羔肉可算是高原一绝,游客只有在春秋产羔时期才能品尝到。
做法:
用出生半月左右的羔羊肉烹制的菜肴。这是贵德、贵南、湟源等县半农半牧地区民间传统的名贵菜肴。剥了皮的羊羔清除内脏后将肉
特色:
制作精细,造型美观。外表松脆,里面嫩脆,口味甜酸适度,咸辣鲜香兼备。
做法:
1、将鱼去鳞、内脏、鳃后洗净,用干布吸干鱼身上水分,斩下鱼头,然后平刀朝头部批入,刀面贴脊梁骨、胸中刺骨等。
介绍:
酿皮是青海地方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。在西宁和农业区各城镇出售酿皮的摊贩到处可见。
特色:
酿皮除有“蒸酿皮外”,还有“馏酿皮”。馏的酿皮,金色发亮,薄细柔脆;而蒸的酿皮,色褐沉着,浑厚肥大
介绍:
奶皮也叫干奶酪,和西餐中称作“忌司”的相似,是青海农牧地区农民用牛奶制成的著名土特产品之一,为牛奶制品中最可口的营养食品。其制作历史已近百年。有名的奶皮产地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回族自治县。
制作材料:
面粉500克,水适量,植物油少许。
介绍:
春饼是北方时令节气性食品、春饼在东晋时期叫春盘(所谓春盘就是立春时用蔬菜、饼饵、果品、糖果等装盘而食,并馈赠亲友,取迎新之意)。唐代春饼又
制作材料:
面粉1250克,芝麻、红糖各150克,食碱12克,明矾20克,熟猪油15克,植物油1500克(约耗500克)。
介绍:
又称馓子、环饼,是麻花类的花式品种。环饼,据说早在战国时期就有
介绍:
初来青海的人,异口同声称赞“青海人的馒头花样多”。青海人不叫馒头,而称馍馍。“馍馍”又只是一个总称。青海农业区和半农业区各族人民常吃的馍馍千姿百态,品种繁多,如花卷、油包、油饼、曲连、油香、
制作材料:
精面粉,羊肉,少许辣椒、醋、盐。
介绍:
“安多”是藏语,指青海、甘肃、四川西北部藏族聚居地区。这一地区的藏族,喜欢吃一种做法简便而又香绵可口的面食,即安多面片。
特色:
口味随
制作材料:
江米500克,莲子100克,青梅、桃仁、海棠脯、杏脯、瓜条、金糕各50克,瓜仁25克,白糖250克,桂花25克。
特色:
色泽鲜艳,香甜味美,消署解渴。
做法:
1、将江米洗净,
制作材料:
精面粉、牛肉各500克,大葱100克,姜10克,豆豉20克,芝麻油50克,精盐10克,黄酱10克,植物油适量。
介绍:
京东肉饼由北京以东夏垫镇(今属大厂回族自治县)杨景禄(别名大麻
制作材料:
羊小肠500克,葱、芝麻酱、香菜各50克,精盐10克,干红辣椒、姜各5克,花椒1克,芝麻油、羊血各适量。
介绍:
羊小肠里多挂有肠油,翻过来后色白似霜,故名为羊霜肠。
特色:
色
制作材料:
净山羊头约5000克,粗盐75克,葱100克,姜50克,花椒2克,丁香、砂仁各1克。
介绍:
白水羊头肉在北京历史悠久,先由前门外廊房二条马玉昆首创,经马家六代人经营,在京城小有名气
制作材料:
白芸豆600克,豆沙馅200克,金糕200克,白糖100克。
特色:
红、白、紫三色相映,甜香微酸。
做法:
1、将白芸豆洗净,用清水浸泡2小时,捞出洗净,放入锅内煮至熟烂,碾碎
制作材料:
荞麦面500克,酱油、醋各50克,芝麻酱150克,大蒜、咸胡萝卜各25克,芥末糊25克,辣椒油10克,精盐6克。
介绍:
此糕已约有150多年的历史,有诗赞云:"荞麦搓团式样奇,冷餐
制作材料:
荞麦面350克,面粉150克,酱油、芝麻酱各50克,醋10克,蒜汁、咸胡萝卜丝各5克,芥末3克。
介绍:
饸饹为北方大斡尔族食品,元代传入北京,成为北京小吃,也可作主食。
特色:
制作材料:
面粉500克,猪肉末200克,韭菜150克,菠菜200克,酱油10克,精盐3克,芝麻油20克,醋5克、香菜各5克,紫菜1张,虾皮、葱末、姜末、味精各2克,胡椒粉少许。
介绍:
195
制作材料:
大米400克,糯米、杏仁各100克,白糖500克,桂花酱50克。
介绍:
杏仁茶古名杏酪,南北朝贾思勰著的《齐民要术》中就纪录了当时我国北方人民煮杏酪粥的方法。元朝以来的一些著述中,
制作材料:
糜子面1000克,芝麻酱300克,芝麻油50克,芝麻25克,精盐40克,花椒、姜粉各5克,食碱15克。
介绍:
面茶在北京历史悠久,最早由回民经营,时间已长便成了地道的清真小吃。会喝
制作材料:
羊肉1000克,绿豆面800克,黄豆面200克,酱油150克,精盐10克,葱段10克,姜片5克,花椒、八角各3克,香菜、酸菜各50克。
介绍:
羊肉杂面在昔日北京街头或店铺普遍经营,
制作材料:
江米1000克,小枣、白糖各200克,苇叶、马莲适量。
介绍:
吃粽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。早期的粽子与屈原无关,也不完全限于“端午”前后食用。据传可能与古人“尝黍”、“祭祖”和庆丰
制作材料:
香稻米500克,荷叶2张。
特色:
色泽淡绿,荷香味浓郁,清暑养胃。
做法:
1、将香稻米洗净,放入沸水锅内煮熟。
2、现摘的荷叶洗净,放入盆内1张,倒入熬好的热粥,粥上面再盖
制作材料:
豌豆500克,白糖200克,糖玫瑰(或糖桂花)10克。
特色:
香甜沙口,营养丰富。
做法:
1、将豌豆去净杂质洗净。锅内加清水1500克,下入豌豆,熬至软烂、汤成粘稠状即可。
制作材料:
猪肠2500克,猪心、猪肚、猪肺共1500克,花椒2克,八角1克,大葱100克,姜50克,酱油100克,精盐30克,料酒10克,辣椒油50克,香菜100克,醋适量。
特色:
色泽深红
制作材料:
精面粉1000克,白糖100克,豆沙馅1000克,发酵粉适量,食用红色素少许。
介绍:
过生日献寿桃,是北京人以前的一种习俗。据史料记载,蒸寿桃在宋代已有,到了清代,不但有蒸制方法记
制作材料:
蕨麻(人参果)为主料,并配以青梅、京糕、薏米、莲子、核桃仁、葡萄干、冰糖等料
介绍:
用青海牧区特有的蕨麻(人参果)为主料,并配以青梅、京糕、薏米、莲子、核桃仁、葡萄干、冰糖等料制作
做法:
将羊肉切成小片,串穿于铁扦上,放特制的长方形烤炉焙烤。然后在羊肉上抹上酱油、精盐、姜粉、辣面、椒粉等佐料,并翻动铁扦。其肉嫩味香,营养丰富。现在烤羊肉已经发展到烤蹄筋、烤腰子等,格尔木的烤羊
制作材料:
红苕1个(约250克),红油50克,色拉油、白矾、川盐、味精各适量。
介绍:
此小吃所谓“灯影”,是国苕片薄如纸呈半透明状、能透出灯影而故名。据民间传说,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南,路经某地
制作材料:
白嫩藕4节,江米500克,白糖150克,桂花适量。
介绍:
早年北京城内"三海"(什刹海、后海、积水潭)有多种莲藕,其中以白花藕为上品。老北京以什刹海北岸"会贤堂"的江米藕最为著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