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山寺位于蒙阴县坦埠镇中山脚下。中山寺坐落在中山东坡半腰,周围古木参天,花香鸟语,怪石嶙峋,不远处山溪叮咚作响,长流不息。建筑规模宏大,整体布局协调。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,中山虽小,却因深山藏古刹,氤氲灵气,名闻遐迩。中山,名字来源于“中”字。据说中山西距泰山二百里,东距浮来山亦二百里,正处中心点,故名中山。山中有寺,位于山南林荫,故名中山寺,又名钟山寺,因寺内洪钟而得名。中山寺位于蒙阴县城东北约30公里、坦埠镇驻地西北2.5公里处的中山脚下。中山不算很高,但因有坐落在山下的中山寺,给这座山添加了些许灵气和神秘而声名远播。中山寺始建于隋,兴于唐,复建于宋元丰年间(公元1078—1085年),明末毁于匪事(一说始建于唐代,盛兴于宋代,败落于民国年间)。清代复建,民国时颓败,现已修复。
该寺寺基3.5亩,规模宏大,寺院内以大雄宝殿为中轴线,其右侧为文昌殿,正东分别是香炉、迎门阁,僧房呈南北对称款式排列,构成寺院的主体建筑,山门两侧分别是钟楼和鼓楼,整个建筑错落有致。中山寺是临沂地区有名的佛教寺院,1979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,2003年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历史悠久,在鲁南具有较多的信众。寺内空透玲珑的响石、宋真宗御制的响石碑、栖真亭碑、植于汉宋时期的古槐、古柏和银杏树群、铸于800多年前的大铁钟、白居易和苏东坡诗句的石碑、古赑屃届、石狮、莲花座,均基本保存完整,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。中山寺传说为卧龙之地,皇帝亲封这里百亩良田免缴官税。当年古寺佛事盛大,鼎盛时期有僧人500多人,“年年有盛会,乡乡有客来”,香火燎绕,香客众多。前来观光游览的人更是络绎不绝,名人题咏颇多,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宋朝大文学家苏轼曾到此游览,并留有诗句。中山寺东侧沟峪中现为麻纺厂,已被列为搬迁范围。
闲泊池舟静掩扉,老身慵出客来稀。愁因暮雨留教住,春被残莺唤遣归。
揭瓮始尝新熟酒,开箱试着旧生衣。冬裘夏葛相催促,垂老光阴速似飞。
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游历中山寺时所作。据康熙二十四年版《蒙阴县志》记载:“白居易,号乐天。尝游中山寺,徘徊不去,栖息数月,吟咏最多,今只有七言一律刻响石上。”
苏轼《中山寺石刻》诗云:“风流王谢古仙真,暂住空山五百春。金马玉堂余汉事,落花流水失太人。困眠一塌春盈帐,梦绕千岩冷逼身。夜半老僧呼客起,支峰缺处涌冰轮。”
这两首七言律诗,被后人镌刻在石碑上。两残碑各高近四尺,宽尺许,看去字迹清晰可辨。
明代赵鹤《宿中山寺》诗:“炎伏巡行苦莫支,中山寺里暂栖迟。荒溪那得坡仙迹,响石谁刊白氏诗。云鹤林头舒健翼,野花洞口逞芳姿。兰台路宿尘嚣静,明月清风乐其随。”此诗为作者任山东提学佥事时巡行蒙阴县所作。诗写了炎伏天巡行之苦和暂宿中山寺的情景。这里有苏轼、白居易的遗迹,有展翅飞翔的云鹤和呈现芳姿的野花,还有明月、清风相随,充分表达了娱悦的心情。
明代公家臣《见蒙书屋》诗:“卜筑东门外,幽栖久闭关。竹书余万帙,茅屋只三间。习惰风尘迥,忘机鸟雀闲。悠然山在望,相对自开颜。”此诗为作者晚年辞官家居时,隐于见蒙书屋而作。诗中表达了对仕宦生涯的厌倦,和对三间茅屋、万卷诗书悠闲生活的满足。见蒙书屋,亦名中山书院,作者祖父公跻奎读书处。首句中的“东门”指中山北麓,古集镇之一。
明代杜洽《咏蒙阴八景·中山古刹》诗:“九仙山畔白云屋,中有招提路可升。松下偶来今日客,竹房空忆昔日僧。诗题白傅留残碣,壁贴黄花是大乘。系马祗园问禅迹,阴崖还见有传灯。”诗写九仙山的寺院僧去院空,寺院荒凉,白居易的题诗残破不堪,在这个幽谷的古刹里,尚可看到佛前的灯光。从而可看出大唐兴盛起来的佛教热,至明代已经冷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