灌顶(561—632),天台宗五祖。俗姓吴,字法云,临海章安(今属浙江椒江市)人,故又称 之为“章安大师”。7岁入摄静寺,依慧拯出家,20岁受具戒。陈至德初,至天台山修禅寺事智岂页 ,随侍左右,“禀受观法,研绎既久,顿蒙印可”。对智岂页大师所讲诸经,随听随录,前后共集有大小部帙百余卷。智岂页圆寂后,灌顶奉智岂页遗书及《净名经文疏》至扬州见晋王杨广,扬广旋即为智岂页设千僧斋 ,并开始建造国清寺。仁 寿元年(601)寺宇初成,灌顶为首任主持。曾应诏带《法华玄义》及《净名经文疏》至长 安,缮写校勘。晚年于会稽称心精舍讲说《法华》,时人以“跨郎笼基超云迈印”之语评价 他。郡中有嘉祥吉藏,先曾疏解《法华》,闻灌顶之 道,废讲散众,拜倒在灌顶足下,深悔前作之妄。
唐贞观六年(632)终于国清寺,寿72岁, 腊52。一生著作甚丰,有《天台八教大意》、《智者别传》、《观心论疏》2卷、《国清百录》5卷、《涅般木玄义》2卷、《涅般木 经疏》20卷、《真观法师传》1卷、 《南岳记》1卷。另外,智岂页禅师平时弘法“不畜章疏”,其 “天台三大部”与“天台五小部”均由灌顶集录成书、流传于世,故《佛祖统纪》认为无章 安(灌顶)“恐智者之道将绝闻于今日矣。”灌顶在奠定天台宗典籍基础方面,功不可没。他以国清寺为根本道场,以《法华经》为主要教义,承前启后,使天台宗得以正式形成。
湛然(711—782),唐代僧人,天台宗九祖。俗性戚,常州晋陵荆溪(今江苏宜兴县)人。 世称“荆溪大师”,又称“妙乐大师”。其家世习儒学。17岁游学浙东,寻师访道。20岁求 学 于台宗八祖左溪玄朗(673—754)门下,习天台宗教义。38岁在宜兴净乐寺出家,既而往会稽 从四分律相部宗名僧昙一,广穷律部。后在吴郡开元寺讲《摩诃止观》。玄朗圆寂,湛然住天台山国清寺,以中兴天台宗为己任,他对门人弟子说:“今之人或荡于空,或胶于有,自 病病 他,道用不振,将欲取正,舍予谁归?”乃发挥祖述,撰天台三大部的注释及其他凡数十万 言。他显扬宗风,对抗诸宗,使天台宗复兴于世。天宝、大历年间(742—779),玄宗、肃宗 、代宗连诏,固辞。晚年归天台山国清寺,学徒云集。德宗建中三年(782)圆寂于该寺,终 年7 2岁,塔于智者墓地西南隅。湛然在佛学上首创“无情有性”说,认为木石等无情之物亦有 佛性,发展了天台宗教义。弟子有道邃、行满、元浩等39人。主要著作有《法华玄义释签》 、《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》、《止观义例》、《金刚钅卑》 、《法华三味行 事运想补助仪》、《始终心要》、《十不二门》、《法华文句记》、《摩诃止观搜要记》等。
羲寂(919—987),五代时期僧人,天台宗十五祖。俗姓胡,温州永嘉人。幼入开元寺出家 ,后至天台山研寻止观。因经安史之乱、会昌灭佛,天台经典“零编断简,本折枝摧”, 金 华古藏中仅得《净名疏》。乃通过德韶请吴越王钱亻叔向朝日购获不少经籍,为天台宗的复兴奠定了基础。曾于佛陇道场、国清寺讲训 ,后兴螺溪道场,“四方学者雾拥云屯”。其弟子最著名者即高丽人义通,被尊为天台宗十六祖。主要著作有《止观义例》、《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》。
知礼(960—1028),北宋僧人,天台宗十七祖。俗性金,字约言。四明(浙江宁波)人。7岁 依汴京太平兴国寺洪选出家,15岁受具足戒,专研律部。20岁至宝云寺从义通学天台宗教观 。义通圆寂后受请住四明乾符寺,遂开讲席,学徒云集。咸平六年(1003),日僧寂照携其师 源信并有关天台教义的疑问27条来询,他依教答辩,著《问目二十七条答释》。之后主“妄 心 观”,领导同主“真心观”的晤恩一派的辩难。自认为是天台宗正统,以山家自称,而将晤 恩一派贬称为山外,天台宗有山家山外之分,即始于知礼时代。大中祥符二年(1009),重建 保恩院。六年建念佛施戒会,自此岁以为常。天禧四年(1020),宋真宗特赐“法智大师”号 。其著作还有:《金光明经文句记》、《金光明经文义拾遗记》、《观音别行玄义记》、《观音别行疏记》、《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 》、《十不二门指要钞》、《大悲心咒行法》、《十义书》、《观心二百问》等。知礼为天 台宗的中兴作出巨大的贡献。
佛教在天台山产生重大影响的宗派还有禅宗。唐代,高僧遗则开始将禅宗传入天台山。五 代时期,高僧德韶在天台山兴建13道场,弘扬法眼宗,使禅宗在天台山得到很大的发展。 宋代建炎四年(1130),高宗下诏“易教为禅”,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也变为禅宗“江南十刹 ”之一,反映了当时天台宗与禅宗一消一长的事实。
遗则(773—830),唐代僧人。俗性长孙,京兆长安(陕西西安市)人。20岁依牛头山慧忠出 家,得其心要。后南游天台,至佛窟岩隐居,“盖薜荔,荐落叶”。后在此弘 扬牛头禅法达30余年,从其学者甚众。其学被称为“佛窟学”。遗则善属文,其著作主要有 《宝志释题》、《南游傅大士遗风序》、《无生等义》以及歌诗数十篇。
德韶(891—972),五代时期高僧。俗姓陈,缙云人。幼年出家于本郡,同光(923—926)中 ,为探求知识,寻访名山,行程不计其数。初学于投子山和尚,后师临川法眼禅师,得其心 要,遂承其嗣。于天台山兴建十三道场。弘法眼宗。周世宗于显德二年(955)下诏灭佛,幸 天台处吴越内地,未罹此难,而且德韶依靠吴越王钱亻叔的支持,使禅宗在天台山有了很大的发展。此外,他还在天台山兴智者道场数十所,亦禅亦教,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禅教一致的趋向。《宋高僧传》赞颂他:“功成不 宰,心地坦夷,术数尤精,利人为上。”时江浙一带尊称他为“大和尚”。终年81岁,法腊 64。有弟子百余人,其语录流传很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