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驴行天下 > 隆回岩口镇朴塘风雨古桥

隆回岩口镇朴塘风雨古桥

作者:丁华来源:网络2017-06-12
隆回岩口镇朴塘风雨古桥

朴塘古桥是一座风雨桥,它位于邵阳市隆回县岩口镇朴塘村,当地人称“破浪桥”。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讨元战争中与陈友谅激战岩口朴塘,突遇大水,岩水河暴涨,朱元璋率军一夜之间修桥渡河,乘胜追击,迫使陈友谅败退而逃。在这场战争中朱元璋的军队得到朴塘百姓的鼎力相助,修桥以示感激朴塘百姓。百姓命此桥为“破浪桥”,后谐音“朴塘桥”,朴塘村依此桥而为村名。

朴塘风雨古桥原系隆回、新邵、新化三县之人行要道,始建于元末明初之际(具体年份不祥),当初由该村的开通寺僧道始建木桥,以渡行人。数百年间,修修补补,直至1934年毁于山洪。当年由当地绅士袁友三、刘承汉等人倡议,自筹工日九千多个,银钱七千余元,次年竣工,现还完好保存1935年《万古流芳》的碑文,数十年来因多次遭山洪冲击,桥亭又因年久失修,破烂不堪。直至1964年在朴塘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,承蒙县、区、公社的资助,得以在不改变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复修。这正是:“鸟能解语衔香至;山亦知时拥翠来”。

朴塘桥系典型的古木石结构风雨桥,计有石墩五座,水门六孔,桥亭二十七间。石墩以方形石料砌筑,平面为六菱形,水面以上约三米,石墩之上以方形条木构筑井干式挑梁,每墩之上纵横各二层,交错叠压,从下至上,逐层外延,形似斗拱,承托着桥梁和亭屋。桥梁以粗大的圆木架就,每孔三至五根,直径为30至60厘米不等,梁上横铺木板作桥面,宽3.6米,长约64米。桥面之上筑木结构亭屋。有木柱架28排,两端延于桥面之外,全桥长69米,每排柱架有立柱四根,排列于桥面两旁,全桥联结,形成四个纵列,齐整美观。桥亭两侧置有凉板凳座,供过往行人憩息。桥亭屋顶重檐翘角,盖覆青瓦。桥中央塑有关圣帝君,面朝九龙山山顶,香火兴旺。桥下水流不断,桥边柳树成荫。来此纳凉、避雨、午睡、休闲的村民络绎不绝。朴塘桥横跨朴塘岩水河,全长两百多米。“桥廊风爽堪留客;波底星光可醒龙”。

“凭栏望十里风光,喜画壁凝春,氧吧蕴绿,浓墨润华章,天向朴溪挥大笔;把酒论千秋史话,忆盘瓠尊祖,元璋留名,佳音传上古,我来岩水续高腔”。风雨桥,通常称作廊桥,也因为桥的上部建筑的不同被称作亭桥、阁桥、屋桥、楼桥等,还由于下部建筑的不同被称作是木拱廊桥、石拱廊桥、石墩木廊桥等;还由于“雕龙画栋桥上盖”被称作是花桥。自从郭沫若先生咏程阳桥诗中“艳说林溪风雨桥”名句出现之后,在湘桂黔等地统称为“风雨桥”。由此可说明隆回岩口朴塘桥当属风雨桥,“翘角飞檐凭指顾;花朝月夕任盘桓”。朴塘风雨桥是以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,建桥时,不用一颗铁钉,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一的孔眼,以榫衔接,斜穿直套。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、石桥,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。据传,朴塘桥建在岩水溪河上不仅仅是给人们交通提供便利,而且还有镇邪和留财之意。“朝暮任徜徉,山色水光如可掬;低回容啸傲,斜风细雨不须归”。岩口朴塘桥优美坚固,既可供人行走,又可挡风避雨,还能供人休息或迎宾接客。可谓是:“桥影澄波,诗情顿涌;山风拂槛,画意难描”。

岩口朴塘桥凝九龙山之灵气,聚岩水河之精华。千年朴塘,得一脉惜字塔之庇佑;百代村寨,得一桥风雨之担当。放眼古今,山客之笑,历历在目;水夫之号,声声在耳。一桥风雨,见证一村生息之兴衰;风雨一桥,佐证一河草木之荣枯。“九龙山下,梵天净土云舍;岩水河上,灵地秀水龙潭”。

“淡浓山色凝眸久,风雨河声到耳先”。请不要带走天上的云彩,请不要打扰朴塘风雨桥上的女孩,请不要感慨朴塘村庄的秀美,来慢慢欣赏小靓妹的身材,让我们品味小桥流水村庄的诗意,再静静聆听老婆婆的口才。

这就是岩口镇岩水河畔朴塘村,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,流水潺潺绕小桥,杨柳依依垂水面,白墙灰瓦,水墨村庄。

岩水河上朴塘风雨桥,古朴精致,桥顶是灰色的瓦砾和丛生的蒿草,既展现了它建于元末明初的悠远历史,又透露着浓浓的乡野气息。风雨桥,实在是一种奇特的建筑,说它是房吧,安却横卧于水面,静静地倾听着流水的诉说,安静地端详着两旁青翠欲滴的山林、悠闲的羊群和忙碌在田间的农夫。说它是桥吧,桥面上却用木柱搭起屋架,顶上盖着青色的瓦片;桥底全部用木料筑成,没有使用铁钉的痕迹,以榫衔接,斜穿直套,纵横交错,结构精密;桥中间有如天窗的飞檐,桥面一律用木板铺就,两侧有长椅,椅背就是桥的护栏。人们总会在长椅上倚着护栏沉思,就是烈日当空,也不必担心,你可以在桥上尽情地享受水面上吹来的凉风,若遇到大雨,也不用害怕,你仍然可以放飞思绪,伴着雨声低吟浅唱。“风雨桥衔千载月;烟波岸锁一溪春”。嗨,《家乡岩口有座风雨桥》:“家乡有座风雨桥,拱桥弯弯架村口,桥头有个避雨亭,妹在亭边望郎归。多少年,阿哥桥上来回走:来回走,走来走去都在山里头。多少年,阿哥你桥上来回走,走不出桥亭妹视线,风雨桥上度春秋。//家乡有座风雨桥,拱桥弯弯架村口。桥牵两岸青山翠,挽住碧水绕绿洲。这一带,阿妹伴哥桥上过、桥上过,走出山外竟风流。这一带,阿妹伴哥桥上过,走不出哥妹思念情,山水依恋常相守”。真是:“两岸云山疑是画;一桥风雨信为诗”。

© 2010-2030 ThinkHoo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
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

吉ICP备13004070号-11   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28号